清明節的主要習俗,就是掃墓及祭祖。下面以閩南地區為例,談談清明節掃墓及祭祖的習俗知識,供參考!
一.掃墓的主要過程
1.掃墓時間
新墳---指埋葬未超過3年的;笫一次掃墓的時間,選擇在清明節前的10天的某一天吉日;笫二次掃墓的時間,選擇在清明節前當天;笫三次掃墓的時間,選擇在清明節后的10天的某一天吉日;
舊墳---指埋葬超過3年的;舊墳掃墓的時間,選擇在清明節前后10天的任意一天,不必選吉日;
當掃墓的日期選定后,具體掃墓時辰應選在當天的五更時分,即太陽未出來之前。這是由于傳統習俗認為,鬼神天未亮, 才敢出來吃供品的緣故。(注:五更時分約下半夜4點左右)
2.掃墓步驟
應先祭 “土地公”,后祭逝者;這個順序不能弄錯!親人來到墳墓前,除草、添土,修整好墳頭。民間普遍以為,逝者住于地下,墳穴是房屋,墳堆便是房頂。經雨水沖涮,雜草叢生,墳堆多有破毀。所以要除草、填土,在墳沿修排水溝,防止雨水沖人墳中。
在修好的墳墓后,便陳設雞、魚、肉、糕餅點心、酒、水果等供品于墳后,先祭 “土地公”。
然后再把雞、魚、肉、糕餅點心、酒、水果等供品于墳前,后祭逝者。
祭拜時點燃香燭。祭罷燒紙錢,或把紙錢壓在墳頭,將酒灑在地上,這代表向先人敬酒,即酹酒。
在祭墳時,民間多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及家庭健康、幸福,因為祖先是保佑自家的家神。
二.祭祖的主要過程
1.祭祖時間
閩南地區通常選在清明節當日。祭祖時辰為中午。
2.祭祖步驟
在家拜祖先:在家里陽臺或客廳,朝家鄉方向,擺上祭拜用的食品---雞、魚、肉、白米飯、糕餅點心、酒、水果、以及祖先生前愛吃的食品等, 并擺放若干個碗及筷子。燒上三支香,鞠躬三次,默念相關詞語。然后,再燒紙錢祭祀。(注: 白米飯上面要插豎一雙筷子, 插豎深度要到碗底, 表示這碗飯祖宗全部吃完)
持三支香祭祖要按順序進行。即父親、母親、長子、長女……由長輩到晚輩進行;什么時侯才能收下供品呢? 一般要等待三支香燒完后才能收下供品。
特別提醒是:拜祖用的紙錢與拜神用的紙錢是不同的。 拜祖用的是“銀白色,無寫字”;拜神用的是“金黃色,有寫字、有蓋章”。
以上習俗,各地可能有些不同, 但按此操作基本一致!